高中生怎么学好物理(如何学好高中数学和物理)
理科生攻略:为什么很多高中生根本学不会物理?
我的高中同桌是一个很安静的女生,学习很努力!英语总分140以上,语文作文往往高分。偏偏是物理,让她找不到头绪。
整个高三,我看到她的错题物理书越来越高,但是她的物理成绩并没有提高。
说实话,高中物理知识绝对是物理化学三科中最少的。那么为什么很多学生学不进去呢?怎么学习?
第1步:知道自己有哪些物理工具
学习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并不复杂,就是要知道自己手头有什么工具。
不考虑选修部分,按公式划分,包括:
运动学: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
力学:重力、弹性、摩擦、浮力、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三定律
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动量定理,动量守恒.
电磁学:库仑定律、电场力、洛伦兹力、安培力、楞次定律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动态电动势).
我们应该相信,这几个公式几乎可以解决高中物理的所有问题。
这是你知道的所有物理工具。基于这些公式的其他推导只是帮助你降低思考的难度,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不是超出公式本身。
第2步:理解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
物理的难点在于思考,思考的难点在于理解物理过程。
很多“学不会”物理的同学,听了老师的讲解后,甚至不知道这个问题到底讲述了什么样的物理过程。这个“神奇”的小滑块、匀质球、带电粒子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最后都到哪里去了?边肖建议,如果你连物理过程都不知道,你就不必说如何公式,更不用说如何求解了。
问题越复杂,在开始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越要考虑物理过程。
在解决任何问题和开始列方程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确保你理解了问题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并思考你的“研究对象”(小滑块/小球/带电粒子)经历了哪些物理过程。
比如刚学过抛体运动的同学在解题时,往往会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分别是抛体阶段、最高点阶段、下落阶段、落地阶段,来分析方程。
比如有些同学在做电磁场中复合场的问题时,习惯先画粒子轨迹。即使他们不能准确地知道粒子轨迹,他们也试图画出一条粗略的轨迹。
比如解决天体运动问题,新生也会列出变轨的不同阶段,分为变轨前的圆周运动,变轨瞬间的动量变化,变轨后的新轨道运动。
只有这样,你才能知道物理过程的哪些阶段,列出相应的方程。
许多实际上擅长物理的学生经常犯错误,因为他们没有仔细思考物理过程。比如在使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往往会理所当然地忽略临界点(势能的最高点和动能的最低点),对于初始和最终状态直接列出一个方程,这无疑是错误的。
很多老师喜欢强调物理模型或者典型问题。众所周知,很多学生连物理过程都不了解,不知道什么时候设置模型,什么时候联系自己学过的典型问题。
说白了就是想飞才学会跑。
如果你知道自己有什么物理工具,能理解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就不会那么难解决问题了。直到这一步,才进入建模和问题类型。
建模和基于问题是将物理工具应用于特定的物理过程。
比如在已知开始状态和结束状态的情况下,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用到守恒定律。
比如在复杂场问题中,往往先计算轨迹,推导方程,计算轨迹的半径和周期。
比如摩擦做功的问题(子弹打木块),临界点是calc
比如天体运动,圆轨道下半径越大,势能越大,线速度越小(可以从开普勒第二定律或者从“重力=向心加速度”得到)。
当然高中物理很多公式其实都是在推导
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一步步推进的公式,平时要学习。既节省了时间,又减少了不必要的思考精力。
最终提取的物理模型或问题类型,也可以说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范式/思维路径。你提炼得越充分、越仔细,解决物理问题就越快、越容易。
说白了,建模和问题式不仅仅是帮你思考,更是帮你避免想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