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教育 > 初一上册语文15课(7年级上册语文书15课)

初一上册语文15课(7年级上册语文书15课)

七年级 |部编语文初一下册 第15课《最苦与最乐》知识点+图文解读

电子课本

点击图片查看较大图片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思考的永恒话题。关于这个有很多精彩的论述,普通人也有很多深刻的想法。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教的超凡智慧的高度,表达了他对痛苦和幸福的理解。

3.理解单词

1.失意:不得志。

2.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3.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4.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5.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6.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语出《礼记·中庸》。

7.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语出《论语·泰伯》。

8.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直走到死的时候才放得下,不也是很远了吗?语出《论语·泰伯》。

9.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4.问题归纳

1.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负责:我对从他身上受益的人负责。

对事物的责任:我对自己该做的事和实力能做的事负责。

对自己的责任:如果有一件事我想做,就是在自己和未来的自己之间订立契约,也就是给自己增加一层责任。

3. 这两段文字论述的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勇敢承担生活中的责任,不要逃避。

4. 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有何作用?

本题目用原理演示函数分析法。引用孟子和曾子的话,圣人和英雄都是非常负责任的人。因为他们喜欢把一切都带进自己的身体里,会一辈子背负沉重的负担,但又能享受其中,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

5. 引用“有人说”的话摆出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预设可能的反对意见,提出来讨论,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点更加严谨;此外,它还可以增加张文的深度和广度。

6.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本文从“最苦”和“最快乐”两个方面谈“人要尽到责任”的原则。“苦乐”和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苦乐”不是题目。

7.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却并不呆滞,而是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语言的敏捷是句式、表达、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如文中大量使用排比句,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此外,张文还引用了古语、谚语、名言等。而且引用的表达方式每次都不一样。如:“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话说‘心里一块石头落地’,很自然。 再比如:“曾子还说:‘仁忠任重道远’,‘远未亡’?””,一个“里”字,轻灵之气足焉也!

8.本文标题是“最苦与最乐”,为什么在论述什么是“最苦”时用了两段(①②段),而在论述什么是“最乐”时反而用了一段(③段)?

作者对“自然责任的终结是人生第一乐趣”这一分论点给出的论据是“从苦难中获得的乐趣才是真正的乐趣”。原来作者所说的幸福是和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谈论幸福的时候,一定要与痛苦接触,也正因为如此,既然第一部分用了大量的笔墨来谈论痛苦,那么第二部分就没有必要再用更多的笔墨来谈论幸福,而只是为了理清幸福与痛苦的关系。

5.正文主题

本文探讨的是人应该逃避责任还是承担责任的问题,告诉我们承担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履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欢迎收藏并转发至朋友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ABC留学网提供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jumpabc.net/zaixianjiaoyu/11603.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