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个人教学反思)
张玲老师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平均与条形图》的内容。“平均值”是描述数据集趋势的一个重要统计量。小学数学中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即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得到的商。在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均和统计知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它使学生通过实验、猜测、询问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对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以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天上了《平均数》班。全班的课堂气氛都不是很好,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够。感觉是老师在自己写自己,自己导演,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学生对“一般”的理解不够,教学效果不好。下课后,同一个班主任老师对我的课做了详细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在交流中,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反思了这一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亮点和不足。
这节课的亮点是我再现了学生和老师上课踢毽子的画面,一下子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同学和老师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和老师的亲近。结果,统计数据被抽出,争议出现,这为平均教学奠定了基础,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入设置了三个环节,男女生在踢毽子比赛中打了三轮。第一轮男女生人数相同,女生人数相同。直观可见女生赢了。第二轮人数相同,但是男生上场人数不同,导致平均。第三轮男女生人数不一样,踢腿次数也不一样,进一步推动了平均分的教学,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平均分。最后的总结可谓“经典”,把学生从课堂带到生活,不留痕迹,从而从一开始就互相照顾,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宗旨。
这堂课的不足和课堂气氛的不佳体现在设计习题考虑不周全,习题过于简单,容易让学生说出答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对问题的考虑过于死板。比如我在这个班里介绍找平均分的方法“多动少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有一个学生说是“取长补短”,能说出这个答案很好,但是在我固有的思维里,我希望学生能说“多动少补”。我没有及时给出这个答案。而是继续问:“能不能换句话说表达出来?”如果我当时能够灵活应对,确认这个答案,然后引入“多动少补”的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但是由于缺乏适应能力,他们在课堂上处理这样的问题时有遗憾。
成功或失败的细节,一堂课的成功或失败。往往要看细节。很多时候,一堂成功的课并不取决于你的老师的教学能力,而是更注重你在课堂上如何捕捉和处理细节。教师如何在整个课堂中充分发挥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下课了,反思还在继续。虽然这门课有很多不足,但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我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适应能力也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