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幻想作文(科技幻想想象作文600字)
文|书华君
几年前在北大燕园举办了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对话”的大型活动,北大邀请了三位重量级嘉宾发表意见。一个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画家范曾,一个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一个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这期间莫言对文学的论述很精彩,相信学创意写作的同学看了一定会有所启发。
科学是猜想,文学是幻想
为什么这么说?这是由两个学科的研究风格决定的。
杨振宁说,“科学家的研究风格是思想,而不是幻想。科学是对现存事物的发现,而不是发明,所以科学是一门猜想的科学;文学发明的成分更多,有幻想的文学,没有幻想的科学。”
莫言说作家真的需要幻想。记得很久以前看过蒲松龄的小说《雷曹》。我写过一个学者因为命运来到天空,发现天体的分布和结构和莲花很像,他还摘了一颗星,回到了边界。文献中有很多这样的描述。
没有人的时候有电有磁。科学家要想了解宇宙的结构,需要想象和猜测,然后根据实验进行论证。但很多作家并不具备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知识,但在作品中还是可以描述天上的事。所以,大部分作家都是空想家。
“作家关心人,科学家关心事;作家讨论人类情感,科学家可能关心物质原理。所以同样的事情在作家和科学家眼里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位作家的创作并非凭空而来。很多作品都是通过真人的想象和加工整合出来的,却无法“与某人结盟”。这是一个文学更自由的地方。”莫言说。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作家,你需要经历两个层次。
莫言从小就喜欢讲故事,但这样的人要想成为作家,还是需要经过两个层面。第一,他必须写作;另一方面,我们要选择故事。莫言是怎么过这两关的?
莫言说小时候喜欢听故事,多听的时候喜欢给别人讲,讲的时候自己润色,锻炼了讲故事的能力。但是要想把一个故事变成文字,必须要会写。
文革期间莫言因为调皮捣蛋被小学五年级开除。他在家很无聊,没有书可读。他刚好有一本新华字典,就有意识地翻着背一些生僻字。莫言后期作品中那些华丽生僻的词语,都是从字典里背下来的。
会写之后,选择故事就成了障碍,这是每个作家都面临的问题。莫言早年确实努力寻找故事,但由于各种社会因素,他写不出来。后来文学观念变了,提倡写自己的经历和生活。这就变成了找莫言的故事,而不是莫言找故事。莫言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他的经历,亲戚朋友,邻居邻居都逐渐成为他的写作对象。莫言通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慢慢积累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培养文学思维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在课堂上,创意作文的老师会对7、8岁的孩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手里拿着气球的小男孩在公园的草地上跑来跑去,他很开心。突然,气球飞了起来。气球为什么会飞?
他们可能会回答:风吹走了;小男孩抓得不好;小男孩摔倒了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典型的理性思考答案。
如果孩子具备文学思维的话,应该会做出这样的回答:气球跑累了,需要休息所以飞走了;气球想去找白云姐姐玩游戏,所以飞走了......而合理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源泉。
我们在对话中再举一个例子。范曾问,自从手机发展以来,它对人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你怎么想呢?
杨振宁说:“手机不再是只能打电话,还能处理文本、图片和视频的工具。我相信未来手机的科技含量会越来越高。”
莫言说:“我觉得手机的发展真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人际交往与维护,情感承受。”
仔细分析,前者更注重功能,是理性的思维方式;后者更注重情感,是文学思维的方式(感性思维的升华)。这与两个领域的区别密切相关。理性思维是从人接受教育开始形成的,只是到了后期才慢慢优化,文学思维也随之诞生。然而,随着人们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文学思维日益被湮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