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反思(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心得)
散乱的真相
文字/XP
这个公开课要反映的第二个问题是:追求真相的冲动和散落一地的细节之间的矛盾。
我是一个痴迷历史真相的老师。这不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而是历史赋予的一种基本信仰。我相信真理可以帮助人们的心灵和公正的习俗。1994年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成立在消除种族障碍和促进社会正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真相是什么?真的能还原历史吗?高中历史课怎么可能追求历史真相?
历史真实首先与历史观有关。不同历史观指导下的历史解读和理解可能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历史真相。所以,我们先不谈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因为这是一个不争的问题。关于如何在国家要求的历史观指导下,从技术上让学生尽可能了解真相,有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明显的矛盾,但是这个矛盾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地方,所以暂时搁置。)
历史真相总是由许多复杂的历史面孔组成。教材简单,不可能介绍所有历史方面。与其说历史教科书不反映历史真相,不如说教科书因为取舍,反映了一方或双方的真相。追求历史真实就是尽可能还原复杂多元的历史全景,尽可能追求历史细节。但正是在这个恢复和追求的过程中,问题就产生了。问题是:我们一边介绍真相,另一边却淡化真相。
比如刚开始的时候我准备讲讲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一边倒”政策。除了新中苏条约的签订,我还想说说“一边倒”在中国的表现,比如政治上如何向苏联学习,计划经济如何向苏联经济学习,高等教育调整如何向苏联学习,音乐、服装等文化上如何向苏联学习。我想通过这些细节告诉学生什么?“一边倒”真的对中国影响很大?这些细节当然证明了建国初期“一边倒”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但这种巨大影响已经可以独立成为一个教训。过多的介绍这些,会冲淡建国初期外交的一个大主题,那就是“独立”。
我们无法决定这个历史方面会比另一个历史方面更重要,所以在时间不允许、考核内容范围确定的情况下,淡化独立性,谈“片面”对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是无效的,也是不必要的。毕竟,除了课堂,学生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历史的这一方面。
一旦很多细节和面孔展开,可能会出现枝头长满杂草的情况。如果学生不能联系到杂七杂八的细节,真理就会散落一地,无法拼凑成一个完整的真理。在这种情况下,我特别能理解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意义。重点和难点是把历史细节和面孔串在一起,围绕重点和线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剪裁,让整个课堂变得坑坑洼洼,趣味盎然。反之,看多了眼睛就花了。
回头看我设计的《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一版,枝蔓太多,重点不突出,想说的都有。结果学生可能什么都不记得了。好在经过前辈们的悉心指导和修改,我慢慢的把它拉了回来,围绕这一两条线索处理了所有的史实和细节。其实这些道理我也懂,但是为什么不能卡在细节里呢?在这里当好老师大概有问题。我总是想把我知道的一切都告诉我的学生,但这不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