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
2016年内蒙古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复习资料38: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以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方式和手段。阐明教学原则,掌握教学方法,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教学原则反映了一定教学目标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行动指南。教学原则贯穿于各种教学活动中,对各种教学活动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它的正确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与教育实验结果的概括和总结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不断探索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并对这些经验或教训进行理论分析,进而使教学原则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随着教育科学和实验的发展,教学原则不再局限于总结日常教学经验,而是可以通过实验研究更有意识地总结出来。
德育模式是德育的一部分,在教师招聘中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我们将调查我们对每种模式的理解,所以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释四种更重要的道德教育模式。
1.认知模式
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为主要代表的认知模式是一种影响广泛的道德教育模式。我们常说知识、情感、意义和行为是互动发展的,道德认知是其核心,所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也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他们从道德认知的角度研究人的道德判断能力。他们认为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是由低到高发展的,所以学校的道德教育也应该遵循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顺序来选择相应的内容和方法。但是他们的理论不一样。
皮亚杰的研究故事是“双重故事法”。通过双重故事,他认为我们的道德认知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主道德阶段公平道德阶段。
科尔伯格的研究故事是“道德两难故事法”最典型的是“汉斯偷药”,他认为我们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相对功利)→习俗水平(“好孩子”-维护权威)→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原则或良心)。
2.体谅模式
理解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彼得麦克菲尔(Peter McPhil),他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致力于改善社会问题和矛盾。受人文主义影响,他提出了以道德情感为切入点的理解模式。通过研究发现,与人相处是每个人的内在需求,因此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满足这种需求,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和理解。
《生命线》是实施理解模式的支柱,它由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设定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况,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各种社会中可能遇到的人际关系或冲突。
《设身处地》从家庭,学校和邻里等生活中常见的人际关系入手,培养学生人际关系中的敏感度,了解别人的需要。如“你的一个熟人在你与别人说话时常常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你怎么办?”
《证明规则》让学生站在成年人的立场,认识到群体利益和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认同感。
《你会怎么办》关注社会问题,以社会史为背景拓宽社会道德视野。比如黑人在美国街头被枪杀,引发学生深刻的道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