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教师必读教育心理学书)
父母越早了解五个孩子的教育心理效果越好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了解儿童成长的一些心理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如何教育儿童。
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儿童这些有趣的心理效应。
1 德西效应
图片小精灵
有一个老人,门前有一大片草坪。
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老人很难过。
原因是老人休息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群孩子来这片草地上玩耍,大喊大叫。
老人受不了了,给了孩子们一些零钱。
第一天,老人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并感谢孩子们:“谢谢你们来这里玩,让我的房子看起来很热闹。”
孩子们非常高兴,第二天他们又来了。这次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分钱。虽然孩子们有点沮丧,但他们仍然玩得很开心。
第三天孩子来了,老人抱歉地对孩子说:“我老了,没工作,没钱。今天我只能给2分钱。”
孩子们很生气,大喊:“我们为了你玩了一整天,只花了2分钱。你知道我们有多努力!”于是孩子发誓再也不给老人玩了,愤然离开。
当一个人在进行某项感兴趣的活动时,提供外在的奖励反而可能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其的内在吸引力,这就是“德西效应”。
所以奖励要适度,一味的拿物质和金钱作为外在的激励,并不能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真正热爱。
教育孩子时,要以兴趣为出发点,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
2 禁果效应
图片小精灵
禁果效应也叫亚当夏娃效应。
俗话说:好奇心害死猫。越是隐藏或禁止的东西,越是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作者:单方面禁止和掩饰所造成的逆反现象,即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
对孩子来说也是,不懂禁酒令只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越不让我做,我就越做。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适当利用“禁果效应”,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可能比单纯的劝诫和禁止更有用。
3 印刻效应
图片小精灵
鸭子、鹅等动物幼崽在刚出生时,会追逐着自己看到的第一个对象跑,并学习跟踪对象的行为。
在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中,这种行为不仅存在于动物,也存在于人类。的婴幼儿从外界获取信息,影响很大。
印迹印象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及时把握孩子的各种敏感期,比如刚出生的视觉敏感期、咬人的食欲期、扔东西时的空间探索期、自主进食的敏感期等等。
处于敏感期的孩子对学习某种技能或行为特别感兴趣,及时把握敏感期可以利用孩子的高度热情,更快地学习和掌握技能。
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可能会造成学习困难和一些不可逆的影响。
4 超限效应
图片小精灵
马克吐温有一次听牧师演讲,一开始觉得牧师的演讲很感人,就打算捐款。
但十分钟后,牧师还没说完,就开始觉得有点不耐烦,决定捐一点零钱。
十分钟后,牧师还没说完,马克吐温就决定不捐了。
演讲结束,愤怒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一分钱,还从他的盘子里偷了2元钱。
在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在教育和批评孩子的过程中,你可以点击他们,不要一直执着于他们的错误。
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总翻旧账。如果你一遍又一遍地说同样的话,可能会导致孩子的不耐烦,逆反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
5 皮格马利翁效应
图片小精灵
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观察了一下,然后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把名单交给老师,说名单上的学生都是智商人才,以后一定大有前途。
与此同时,老师们被告知要对这份名单保密。
过了一段时间,就像罗森塔尔说的,名单上的学生在学校越来越好,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这些孩子长大后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绩。
其实名单上的名字都是罗森塔尔刚刚圈出来的,孩子们之所以进步,是因为老师们相信,选出来的孩子真的比其他孩子聪明。
在与这些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老师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对孩子表现出期望和鼓励,而这些积极的暗示会让孩子更加自信和积极,进步也会越快。
俗话说:好话冬天暖,坏话六月伤人。经常给孩子鼓励的话,赞赏的眼神,会让孩子更自信,更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