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教育 > 关于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的子孙)

关于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的子孙)

儿童睡前故事179 |一尘不染的郑板桥

每一位好妈妈每晚都会给孩子读故事!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出生在江苏兴化,名字叫板桥。因为他在自己的书画中写了“郑板桥谢”几个字,后来人们渐渐叫他郑板桥。

雍正十年,也就是公元1732年,在朋友的帮助下,郑板桥考取后去答,结果是举人。乾隆元年,即1736年中进士,五年后任山东范县县令。

范县位于黄河北岸,人口10万,而县城只有四五十户,没有一个村那么大。上任第一天,郑板桥做了一个奇怪的举动:让人在县政府的墙上打了很多洞。其他人不解,问他。他说这是除了以前县官的陋习和粗鄙之外的。

几年后,郑板桥被调任潍坊县县长。为了接近民众,他每次出巡都不签“避”、“息”,也不准鸣锣开道。有时穿着布和凉鞋,我去拜访穷人,寻求帮助。有一次晚上出门,听到草堂里阵阵读书声。原来是一个叫韩孟洲的穷青年在苦读。郑板桥拿出自己的钱支持他,让他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最终韩孟洲获得了进士。

失去独子的郑板桥总是寻找孤儿,并给予一切帮助。县城学校的孩子下雨天放学回不了家,他就让人送饭,一想到孩子在泥路上走路很容易把鞋子弄坏,就让人给他们找几双旧鞋。

当面临饥荒时,郑板桥做了一个真实的报告,并敦促人们解除饥饿。他还命令富裕的家庭轮流为饥饿的人们放弃粥。他还率先捐出了自己的工资。他刻了一张邮票,并明确表示:“我迫不及待地想填补普遍饥饿的债务。”当灾难严重时,他仍然决定开设一个官方仓库,为紧急情况下的人们提供食物。下属劝他要谨慎,因为不报审批,擅自打开官方仓库会受到处罚。郑板桥说:“批准后,人民已经饿死了,这个责任就由我一个人承担!”郑板桥的果断拯救了许多人。秋天过后,如果人民不能在灾难年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民烧了公债,人民非常感激他,一个像孩子一样关心人民、爱人民的清官。

郑板桥做官不讲排场,这也给他带来一些麻烦。因为他经常下乡观察人民群众的感受,上级来视察往往找不到他,难免会提出问题。乾隆十七年,潍县发生大灾。郑板桥申请救济激怒了他的老板,并被开除公职。

离开前,所有的人都来给我送行。郑板桥雇了三匹驴,一匹自己骑,一匹让人骑在前面带路,一匹驮着行李。我当了十二年县长,却清正廉明。送我的人都很感动,舍不得走。郑板桥把画送给魏县人民作为纪念品,并画了一首诗:

扔黑纱不是官。

又冷又冷。

写一根细竹,

秋风河上的钓鱼竿。

从那以后,郑板桥回家以画竹子为生,过着贫穷而贤惠的生活。他一生只画兰花、竹子和石头。他认为兰四点不谢罪,竹节就永远过下去,石头就永远打不垮。这与他倔强不羁的性格不谋而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根杆子和竹子,一块石头和几枝笔和兰花。构图很简单,但布局很巧妙,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和兰叶都勾在一起。虽然只有一种黑,但能让人感受到兰竹的生命力。

幼儿养性,

童蒙养正,

少年养志,

成人养德.

蒙以养正国学家教,使用轻松有效的方法,解决教育中的难题,让您成为轻松、快乐的好父母!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积极少年!

欢迎加入 《蒙以养正国学家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ABC留学网提供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jumpabc.net/zaixianjiaoyu/27287.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