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教育 > 如何提高数学思维(数学思维从小怎么培养)

如何提高数学思维(数学思维从小怎么培养)

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数学思维?三种方法就够了

数学的核心内容就是思维能力的运用,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但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思维跟随着教师的思维行进,学生缺乏独立思考。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成为诱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沃土,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笔者总结了三个方法。

一是追求渗透,启发理解。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单纯讲解知识点,另一种是忽视例题教学,强调课堂实践。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只追求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常见问题的答案,而不关注分析知识和习题背后的数学逻辑。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会消磨掉数学本身的魅力,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将知识教育与思维训练巧妙结合,将思维训练渗透到每一节课,扎根于每一个知识点。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比较、猜想等方法充分揭示思维过程,将概念形成、结论推导、规则概括的过程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近距离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曲折生动的思维过程,感受数学思维之美。

2.积极主动,引导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智慧就在指尖。”小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欲望。对于数学这样的思维体操来说,抽象思维和“动手”相结合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我在教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时候,找了12个小的立方体积木,让学生尝试可以做什么不同的长方体,测量它们的长、宽、高,引导学生思考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最后推导出长方体体积公式。一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同学下课来找我,问这个公式是否适用于其他多边组合。这充分说明动手实践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3.任务驱动,激发活力。小学生处于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认知阶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分配一些信息任务,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在课堂上学习。在设置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如在教立方体表面积的时候,我特意了解到一个学生要过生日,然后准备了一个小礼物和彩纸打包,让全班同学用最少的彩纸帮我完成任务。学生们的热情突然被激发起来了。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提出了许多充满儿童兴趣的计划。这时候我提议让他们测量小礼物的长、宽、高,并介绍面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思考:如果立方体表面不规则,如何计算?扩展了一种通用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探索整个几何图形知识体系。思考和猜测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数学思维的过程。可见,任务驱动过程也是一个提高发展数学思维和探索实践能力的过程。

简而言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如果学生长期坚持,就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优秀的数学思维。

(作者于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天府小学)

《中国教育报》 2018 . 10 . 31第9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ABC留学网提供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jumpabc.net/zaixianjiaoyu/2774.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