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早恋(处理初中学生早恋)
如何合理应对中学生早恋
对于被“早恋”问题困扰的家长和教师来说,如何正确解决“早恋”带来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对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一个人对一个问题的态度决定了他对待这个问题的一切。对中学生“早恋”教育必须有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态度
“早恋”是性成熟的“前向倾向”和承担成人角色准备期的“后向倾向”矛盾的结果。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性成熟有了明显的转向。根据1991年的调查结果,男性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为14.1岁,女性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2.5岁,个体性成熟的时间比以前提前了2-3年。随着性生理的成熟,青少年在心理上自然会产生对异性的向往和性欲冲动。所以,男生和女生之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恋爱”现象,比如窃窃私语、写情书等。甚至约会,接吻,拥抱;直到性经历。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习惯认可的试婚年龄被大大往后推了。一些被父母视为早恋者的青少年,如果是几百年前的农业社会,可能已经通过正常渠道结婚生子。
现在所谓的早恋问题,就是青少年和成年人在这种矛盾的作用下产生心理矛盾的结果。
有些家长和老师视“早恋”为洪水猛兽,一旦发现就采用殴打、咒骂、限制交流、禁闭等方法。这会对孩子造成更严重的心理伤害,甚至导致他们的逆反心理。对待孩子的“早恋”,要耐心说服教育。首先要通过“冷处理”让它平静下来。因为中学生的感情,一旦被异性吸引,往往会在理解上偶像化对象,在情感上神圣化“早恋”,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激情。他们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摆脱笼罩在爱情中的神圣光环,正确理解和处理理智与冲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其次,要尊重孩子的感情,在承认孩子情感纯洁的基础上,指出“早恋”的幼稚和危害性,以及家庭和社会反对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真爱,未来如何追求真爱,让他们知道人类的性成熟不仅表现在是否具有生殖功能,还体现在人格、精神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