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教育 > 美国人的价值观(美国民主价值观)

美国人的价值观(美国民主价值观)

美国电影如何传播价值观

长期以来,美国非常重视通过电影向其他国家的人传播自己的生活方式、流行文化、价值观甚至思维方式。美国电影的总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6%-7%,但却占据了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它已经成为美国宣传其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重视个人成就,崇拜个人奋斗,注重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实现。美国电影是灌输个人主义的主要工具。从《蜘蛛侠》,《超人》到《2012》,“救世主”一次又一次让美国扮演起拯救世界的角色。英雄来到地球“为了美国式的真理和正义”,让观众不自觉地认同美国有拯救和领导世界力量的天然能力。《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反映个人自由主义和美国梦的经典励志电影,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成长为股票投资者的普通小人物的故事。影片主人公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从不放弃任何实现目标的机会,体现了美国人相信和崇拜个人奋斗、追求自由平等、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的价值观。这部电影旨在告诉观众,每个生活在美国的人只要足够勤奋,就可以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影片构建的理想化的社会图景激发了人们对“美国梦”成功的渴望,也起到了推动美国的作用。

美国电影非常注重精致的场景和叙事场景。自由女神像、星条旗、曼哈顿街道都是经常出现的场景。无论是现代科技制作的震撼镜头,还是艺术浪漫的日常生活场景的展示,都会引起部分观众对美国的向往;福克斯平面的剪辑,电影色调的运用,甚至电影配乐的运用,都是为电影背后的意识形态传播服务的。比如电影《2012》的片段中,落后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泥泞的街道刚刚出现,紧接着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慈善晚会;一方面,美国总统毅然与人民共生死;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民的过错,诺亚方舟无法运行,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显现出来。

为了吸引更大的观众,拓宽海外市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元素也成为美国电影创作的源泉。好莱坞拿中国文化元素拍《功夫熊猫》,《花木兰》等等。《功夫熊猫》将主题定位在中国,选择世界知名的中国功夫作为核心切入点,能够引起中国观众的民族认同感,引起外国观众的好奇心。影片中的原始传说和神话只是一个叙事外壳,其核心依然是美国精神,也就是表面上是在吸收和弘扬其他民族的文化。其实他们只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载体,在刻意去意识形态化的背后,依然有着深刻的意识形态判断。

美国电影善于将精神内核与商业外壳相结合,价值观倾向于包装在视听效果强的表层结构下。美国影视产业不仅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促进了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弘扬了美国价值观,营造了有利于国家形象传播的“美国文化共同体和文化生态”。

美国电影传播价值观的一些做法启示我们,中国影视行业也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秉持“全球思维、本土化行动”的理念,借助影视文化产品传播中国核心价值观,努力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周凯,第14期,《求是》,2012)

相关链接:

电影是铁盒里的“大使”(80年代的影评书)。

美国历史就是电影发展史(央视美国电影专题)。

好莱坞编剧教父麦基:故事是最好的说服工具。不要把一堆数据扔给观众。要说服合作者,最好用戏剧讲故事。故事是沟通中最自然、最有说服力的(21期,2011,《中国企业家》)。

在戛纳电影节颁奖典礼上的演讲:棕榈奖得主说电影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列宁总结道:在所有艺术中,电影对我们最重要。

电影是娱乐,是教育意义,是价值的传播(央视电影频率翻译专题)。

电影是永恒的艺术(里根1981年奥斯卡演讲)。

当爱因斯坦出席卓别林电影在洛杉矶的首映式时,一大群人热情地为他们欢呼。“他们为我欢呼,因为他们能理解我的工作,”卓别林告诉爱因斯坦。“他们为你欢呼,因为没有人能理解你的作品”(摘自2014年党报)。

电影的主题是——人的孤独。很多人没去过美国,却通过好莱坞电影认同自己的价值观(摘自2015年党报)。

(马秀山2020年10月10日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ABC留学网提供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jumpabc.net/zaixianjiaoyu/28934.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