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标准(校本课程题目参考)
课程改革| 2019年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修订
为落实中央关于以德育人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组织专家修订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标准,编写语文、历史、思想政治学科教材,修订其他非统一学科教材,具体如下:
一、课程方案修订情况
一是普通高中教育定位进一步明确。
针对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群众的基础教育,不仅是为高考做准备,也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连接前面和后面)
二是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考虑到高中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高考的要求,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选修课。要求学生学习所有科目达到基本要求;具有特定学科潜力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可以在相关学科上学得更多、学得更深,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第三,加强有效课程实施的制度建设。从选课、走读课等新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的责任主体和要求,增加“条件保障”、“管理监督”等内容,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课程实施中的责任。(上课,逐步推广)
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
修订中文等科目17个课程标准,新制定德语、法语、西班牙语3个课程标准,共计20个课程标准。
一是在文本结构上,主要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术质量标准两个部分。每个学科第一次简明扼要地提出了自己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应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本质特征和关键能力。目的是把党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各个学科,引导各个学科的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科思想和思维方式,克服重教轻育人的倾向。制定各学科的学术质量标准,明确学术质量是衡量学生各方面发展的综合尺度,改变以往单纯注重知识技能掌握的局面,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
第二,在课程标准的内容上,要努力突出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全面落实中央有关要求;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新成果;更加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合作,克服学科间的割裂和脱节现象。
第三,从实施需要出发,加强指导和可操作性。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的具体指导。教学评估案例、命题建议等。已被添加到大多数学科中,从而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本质,确保课程标准能够落地并有效发挥主导作用。
三、教材修订情况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要求,《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