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庭教育的建议(家庭教育优秀案例范文)
研究发现,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父母的主观教育和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成功的父母,失败的父母”已经成为青年学生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现象。
其实做好中学阶段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关键是父母用的方法对不对:
1。思想指导法
中学生基本上脱去了小学生的稚气,但还没有成年人那么成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有上进心;同时因为思想发展没有定型,所以可塑性很大。因此,家庭在教育孩子时,要密切联系孩子的思想,从意志品德、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引导教育。可以尝试引导孩子提前关注社会上严峻的就业问题和经济问题,让孩子以平等的交流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引导教育不应局限于理性。要善于“结合”和“渗透”,把家庭指导的结合渗透到生活中以及孩子身边的热点新闻和事件中,让孩子在自然的交流状态中理解父母的教育目的。
2.目标激励法
学习中的目标激励是帮助孩子按照“水涨船高”的原则设计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攀登更高的知识高峰。大量事实证明,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目标可以激励人。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学习基础、承受能力和实际需求,设定现实的学习目标。对于给孩子设定的目标,建议可以以他特别关注的一个物质奖励为切入点,将孩子的需求分解为不同阶段的小目标。孩子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离自己想要的奖励越来越远。同时,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他还会继续“加油”和鼓励,让孩子像上楼梯一样一步步提升。家长为了把孩子的目标记在心里,可以制作一张成绩查看表,用曲线把孩子的考试成绩直观地反映在坐标上,让孩子和家长一目了然。这样,孩子就可以形象地看到自己的进步,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三、形象诉求法
教育实践证明:“喊嗓子不如好看。”许多孩子学习成绩优秀,诚实、勤奋、文明,这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模范作用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父母首先要说话算数,强调目标导向。
4.说话引导
俗话说“孩子比爸爸好”。家长要及时对孩子在不同时间、出于不同原因的心理和思想问题进行谈话和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到“三勤”,即勤于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思想反映;经常观察孩子在学习中的心理状态;多说话,及时疏通孩子的思路。另外,家长在与孩子交谈时,不仅要告诉孩子“怎么做”,还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做”,并从道理上说服孩子,在交谈的方式上也要选择合适的场合,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5.生活调整法
身体强壮,精力充沛,是做好学习的基本条件。家长要注意科学方法,调整好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在有限的条件下吃饭玩乐,营造有利于发挥智力效益的环境。父母应该利用假期、工作和学习的时间,多陪陪孩子,认真倾听孩子的感受。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或错误时,一定要有足够的理解和宽容。只有父母和孩子直接建立了良好的信任,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和尊重,孩子才能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