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学考级有用吗(钢琴考级到底有没有意义)
《袁岳说》:中美音乐教育的一系列差异(二)
“你家孩子学钢琴这么久了,现在的钢琴是什么水平?”
这句开场白每个学钢琴的家长都遇到过。亲戚朋友会问。有时候,有些老师也会问,钢琴练习的机构什么时候变。可以说,通过考试是社会上评判一个艺术生最普遍的标准。系列越高,越会让人佩服,“你家孩子真厉害!”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钢琴专家,社会上的意见领袖,反对考试。郎朗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一直没考过”“我不随考练,我离音乐更近”;打开知乎,总会有一个关于考试的问答高亮回答,警告你考没用。你真的很喜欢钢琴,不要太当真。
人们经常在问题中争论,但答案可能在问题之外。今天,袁岳继续从中美比较的角度探讨评分问题。
图片来源| pixabay
在美国学钢琴的孩子考级吗?在美国任教多年的袁岳教研组老师黄旭说,据她观察,80%的美国孩子没有通过考试,参加钢琴考试的孩子主要是亚裔学生。
“这里的老师一般不会主动向家长推荐考试,”黄旭说。“有些家长会问。这个时候,不同的老师会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推荐他是否参加考试。”
在美国的钢琴教育行业,评分是学生评价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这和中国不一样。毕竟从80年代到现在,中国的钢琴氛围刚刚成型,有钢琴素养的人比例还很小。要向父母亲戚朋友证明学琴的程度,考试是唯一有效的判断。
图片来源| pixabay
那么美国孩子平时练琴除了考试还有什么动力呢?
在上一篇文章(袁月朔系列1)中,我们介绍了中美两国在学习钢琴的起点上的差异。美国孩子从学钢琴开始,选择就比较多,可能是爵士,也可能是古典。
稳定练琴阶段,美国专业老师有固定的演奏安排。可以说,只要孩子想表演,就可以在音乐会上向亲朋好友展示自己的技艺。
图片|门罗公园音乐厅
以黄旭为例。她每年举办两场大型的学生音乐会,每季度每个团都有一场小型音乐会。美国学生非常热衷于表演,他们的父母和朋友都会到场。
黄旭每年的学生表演经常租用著名的门罗公园的场地,这是爱迪生以前的研究实验室,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和第一个电灯泡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这里的场地可容纳1000人,黄旭先生要配备专业的音响和灯光设施,费用3000美元左右。因为只对学生亲友开放,每次到现场都不会爆满,大概200~300人。
这样的演唱会,每个机构,每个专业老师都会为学生举办,形成浓厚的观战氛围。门罗公园负责人也向黄旭先生建议,如果演出对附近社区开放,可以打折租赁费。
图片|黄旭老师学生音乐会海报
在专业场地用正规的表演流程为你爱的人演奏出最好的音乐。所以,当美国父母遇到别人,问“你的孩子练钢琴多久了?玩的怎么样?”他们可以自豪地发出邀请,“我们一起去看我的孩子的演唱会吧!”
好在国内、上海等城市都有老师,“学生音乐会”也会定期举办。相信飞速发展的中国钢琴行业会从这种形式中学到更多。
图片|学生在专心玩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艺考。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ABRSM仍然是世界上参与最广泛的钢琴考试。中国音乐协会和中央音乐学院也有30多年的历史。 都是抱着同样的初衷创立的,为学琴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反映成长速度的标准,但是分级考试的意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生了变化。
袁岳认为,回到考试的基本含义,它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不是每个孩子都要考级,但是不能完全否定考级的意义。
在美国,黄旭的做法是只要孩子愿意长期学钢琴,她就会推荐他们去考。无论哪个国家都已经过了学琴兴趣高涨的初期,都需要有一定的成就感来支撑。
图片来源| pixabay
评分测试是一个有仪式感和节点意义的认证。精心的准备,努力的工作,最后一张还算正规的证书,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鼓励。
归根结底,评分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音乐素质,让ta找到自己的兴趣,掌握一种会终身使用的乐器。所以在钢琴练习平衡的情况下,需要花少量的时间在评分上。相反,为了考而考是不可取的,让孩子反复练习同一条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