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教育 > 初中语文试卷题(中考语文试卷150分的结构)

初中语文试卷题(中考语文试卷150分的结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经典问答

看名著是中考语文考试的重点题型,看名著要花很多时间。其实只要掌握阅读名著的概括和基本题型,勤加练习,就能事半功倍。南京爱知康边肖专门编写了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经典问答。问题比较典型,同学们可以及时联系!

再看“孩子出书”

(1)据近期媒体报道,北京一名十岁以下儿童“成功”改编《西游记》,已交付大型出版社出版;而深圳一个父母都是农民工的孩子,居然把自己两到六岁的“经历”写成日记形式的长篇大作;南京一个孩子要出版的书也是长达百万字;中国教育电视台报道的一个女生更好。小学毕业前,她出版了一本专门研究玛雅文化的专著.文坛上童星辈出,呈现出“小鬼子当家”的格局。

(2)忘记谁的名言:即使一个人是天才,他的第一声呐喊也不是一首好诗。但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从来不缺这样的“出柜”,由此产生的“神童”更是数不胜数。如四岁作诗,五岁下棋,六七岁与富商斗智,八九岁与文人断腕等。虽然传说很神秘,但是人尽皆知,有姓氏,有鼻子,有眼睛。就是这些神奇的“神童”,大部分都逃不过“失去所有人”的结局。事实上,许多有成就的伟人的童年看似平凡而平凡。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从华到陈景润,他们年轻的时候都不是“神童”。爱迪生甚至被认为是脑子慢的低能儿,只上了三个月小学就被请出了学校。一个人这辈子有没有做过什么,做过多少,真的和小时候的神或者无神的神没有关系。唯一重要的是后天有多难,有多生气。

要正确对待天赋和智力。我们不应该否认天才和聪明孩子的存在,也应该对他们采取科学的态度。想象一下:当然,“帮助年轻人”这种愚蠢的行为也是我们杀死天才最常见的方式。一个孩子刚刚表现出一点写作天赋,很多出版社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都在炒作。其实大家都知道,写作是一种积累的生意。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居然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小说,一个十几岁的小学生居然出版古文化专著。这样的学术根基产生的所谓作品能有多大价值?

青少年,尤其是懵懂无知的童年,是奠定基础、发展知识的关键。如果我们不仅帮助他们吸收知识的营养,而且千方百计让他们释放体内的那一点点能量,瓜不熟不掉是必然的。

(选自2005年第2期,《思维与智慧》)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观点。(2分)

16.划线句中的“不熟的时候”是什么意思?(2分)

17.根据张文的内容,在第段的空白处,将“失去所有人”的故事改写成论证张文第段的内容(注意语境连贯)。(3分)

18.仔细阅读上面和下面两个材料。你从他们身上发现了什么?写下你的调查结论。(3分)

材料一:生活经历一旦在作品中得到体现和深化,就是文章中所谓的主题。题材存在于现实世界,很丰富,但一个作者只能写出自己熟悉的东西,因为局限于自己的经历。在写作方法上,提倡“只写自己熟悉的”,是避免肤浅、使文章深刻的方法。比如一个在湖南长大,从未出过省的人,无法描述海洋的情况;而一个习惯了海上生活的渔夫,也无法想象戈壁游牧民族的生活。这是因为作者对自己写的对象缺乏实践知识和经验。

材料二:太史公(司马迁饰)遍游天下,遍游天下名山大川,与颜、赵交游,故其散文(《史记》)散漫,颇奇。

答案:

15.关注孩子的成长,为青少年的成长优化环境,让孩子更好的吸收知识和营养。(意思是对的)(2分)

16.孩子成了没有多大成就的普通人。(意思是对的)(2分)

17.如果方仲永的父亲能够正确对待“五岁诗人”的儿子,为他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不是四处炫耀,用金钱来换取他的名字,方仲永可能会成为一个人才的支柱,至少不会以“失去所有人”为结局。(语言要简洁,举例要讲营造良好的环境。)(3分)

18.要点:少儿出书现象只是一种特殊现象,不应过分提倡;孩子要更好的吸收知识的营养,培养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一个答案1分,两个答案3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ABC留学网提供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jumpabc.net/zaixianjiaoyu/8834.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