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钢琴陪练(目前最好的钢琴陪练排名)
文 | 李赛
《音乐周报》辩版陈《钢琴为何需要陪练?》就“网上钢琴陪练的动机、网上钢琴陪练与传统陪练的区别、网上钢琴陪练的前景”作了详细的论述。笔者认为“如何打通或通向钢琴艺术”的问题,应该归于钢琴陪练该何去何从这个“子项”。因为“线上”和“线下”的很多区别,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及格”还是“领先”。
在分析“线上”还是“线下”对练的针对性之前,先说一下美术课和文化课的异同。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即每个人至少拥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物理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主义智能和存在主义智能,各种能力不是以一种综合的性质而是以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他把“音乐-节奏智能”列为一个单项,指出对音乐的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能力,体现在个人对音乐美的感知上,包括节奏、音准、音色和旋律。所有这些能力和感知都需要通过“感受和感动”来体现。这种“感触”体现在“对练”上,直接影响对练的效果和意义。然而,文化学科的网络教学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很少有人质疑这种网络教学的效果。相反,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都非常看好这种教学形式,省时、省事、省力、省钱。有时候线上老师甚至是名师,这些资源对于稍微落后的地区来说都是宝贵的。那为什么网络钢琴教学不能在这种环境下发展?更别说网上钢琴教学了,就是我们现在讨论的网上钢琴陪练,也有那么多不同的声音。原因是艺术学科不同于作者刚才反复强调的其他学科,因为它太需要接触和情感的双重表达了。就像郎朗和机器人演奏《彩云追月》一样,包括非音乐专业观众在内的大多数人都能很快分辨出机器人演奏和钢琴家演奏的区别,这是艺术的情感表达和机器的技术表达的区别,也是选择线上还是线下陪练方式的最基本条件。
陈文忠还指出“身体接触有时比语言纠正更直接和准确”。钢琴陪练过程中,千言万语不如一个让他感受力量,渲染情绪等技法和情绪的动作。这样的身体和情感接触,如何通过冰冷的电脑屏幕来实现?我们忽略了预热亲子关系等因素,只说明钢琴男孩是“通过”艺术教育还是“引领”艺术教育。不管我们承认与否,“通过”艺术教育仍然是大多数钢琴演奏者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因为真正“引领”艺术教育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既然“及格”的美术教育占了大多数,选择网上陪练也是可以理解的,省时省力省钱。为什么不可以?未来如果能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通向”之路,那么这类钢琴演奏者在某个阶段需要伴奏的是机器无法控制的。总结一下,先说说选择的原因和选择后的效果。
1.少年陪练:改正错误,省钱省时。——选择“在线”。
钢琴演奏者练习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目前网上钢琴陪练能做的,只能纠正钢琴演奏者在练习时的错误。这个节奏那个声音有问题。如果网上陪练老师也能通过冷机在“陪伴”的过程中加入一些不可触及的情感因素,那么网上陪练就能带来人的热情,而不仅仅是“你是我,你是我”。
2.中级陪练:触键感受,情感表达——真人面对面。
钢琴男孩在掌握了一定的练琴技巧后,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无法控制音乐中的音色和情感表达。这个时候,他需要有人当面练习。音色不好说。声音通过机器改变后,几乎不可能表达声音本身。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当各种暗示性语言无法表达时,可以实现肢体碰撞和示范动作。“音乐是语言的终结”。同样,陪练所表达的情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与琴男孩的音乐融合,陪练的情感体验也能给琴男孩以启示。
3.进阶陪练:从量变到质变,——不需要陪练。
经过大量的练习和时间积累,钢琴演奏者的身体和心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稍微大一点,钢琴男孩就能理解钢琴老师的意图,应对新音乐中的各种新问题,摸索出一套自己的钢琴练习方法,身体上成熟,心理上较少依赖陪练,愿意克服孤独,独自练习。这时,恭喜父母:你成功了。未来,无论孩子在音乐上有什么成就,无论走的是“及格”还是“领先”的艺术之路,你陪练阶段的苦恼都会随风而去,收获的将是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向上、身体健康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