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教育 > 高中物理追及问题(追及问题方法总结)

高中物理追及问题(追及问题方法总结)

高中物理:高一期末考试必考!追踪和解决问题的解决问题技巧

追根溯源遇到的问题是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章的难点,也是高考的一个共同点。高一学生因为对动作规律把握不好,经常在这类问题上失分。今天学姐会给同学讲解如何解决见面的问题。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小学遇到过奥数会的问题,初中学过物理。为什么高中以后不能做这种题?

原因如下:在初中和小学,我们只学匀速直线运动;在高中,我们学习变速匀速直线运动。运动形式改变,运动变得更加复杂,于是题目难度再次增加,学生又被这类问题难住了。

学姐会通过典型的例子为学生总结解题思路。有问题的同学请加我微信:.同时,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也可以私信我。我会帮学生一个个解决。

追及相遇问题解题思路一:审题、画运动草图、找位移关系。

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是画一个类似上图的动作草图,然后写出上图中的位移关系。

上图就是一个例子:

1表示AB以距离 x开始同向运动,然后AB相遇,如位移关系图所示。

2表示AB一开始远离 x,AB相向移动,然后AB相遇,如位移图所示。

3表示AB以距离 x开始向同一个方向运动,AB最后没有相遇,如位移关系图所示。

找出位移关系后,把位移关系写成具体的表达式,大部分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我们来看一个例子,2007年全国高考23题。

23.(15分)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A、B运动员发现,经过一次短距离加速后,可以保持9m/s的速度跑完全程;b、从头到尾的运动是匀速加速的。为了确定B的起始时间,应在接力区前方的适当位置设置一个标记。在一次练习中,A在接力区前做了S0=13.5m的标记,当他以V=9m/s的速度跑到这个标记时,他给B发了一个启动密码.b在中继区前端听到密码就开始,刚到和A一样的速度就被A追上,完成交接棒。中继区长度已知为L=20m。

求:(1)本练习中连杆前b的加速度a;

(2)交接棒完成时B与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AB的运动草图和位移关系如上图所示。再来看分析。是按照我们的思路解决的吗?

解决方法:(1)如果经过时间T,A追到B,那么根据问题的意思,vt-vt/2=13.5

代入v=9得到:t=3s,

然后v=at

解决方案:a=3m/s2

(2)追到B的时候,B的距离是S,

那么:s=at2/2

S=13.5m米通过代入数据获得

因此,b与中继区末端的距离为s=20-13.5=6.5m。

追及相遇问题解题思路二:临界条件只有一个,速度相等。

存在一些需要分析判断的问题,比如判断两个物体是否相遇,判断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何时何地是最远的,判断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何时何地是最近的,判断最小活最大加速度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临界条件都是速度相等。

如果你不相信我,让我们举几个例子: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发现,如学姐所说,遇到问题的临界条件都出现在速度相等的时候,学生遇到需要判断的问题,直接从速度相等来判断就好。

最后给同学们做下小结:审题画运动草图找位移关系;所有临界条件都是速度相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ABC留学网提供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jumpabc.net/zaixianjiaoyu/9494.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