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类 > 高考 >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课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课笔记

abc留学网2023-09-10高考111

  必修二的历史考试接近期末的时候,大家不可能再把整本书在看一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重点知识复习一遍。小编在这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课笔记,希望能帮助到您。

  1、原始社会

  (1)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

  (2)表现形式: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

  (1)土地制度: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表现形式:井田制

  (3)主要特点: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

  3、封建社会

  (1)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2)形成过程

  ①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时期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②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③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土地兼并问题

  ①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②抑制兼并: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③后果: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1、原因

  (1)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2)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历代表现

  (1)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王贾皆其末也”。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影响

  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明朝的海禁

  (1)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2)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闭关锁国

  (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统治者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2)内容: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广州一处通商。

  (3)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以上就是本期整理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的更多内容,同学们请持续关注本站。如果你觉得对你有所帮助,就请分享给你的小伙伴们吧!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ABC留学网提供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jumpabc.net/gaokao/82741.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