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课笔记
必修二的历史考试接近期末的时候,大家不可能再把整本书在看一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重点知识复习一遍。小编在这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课笔记,希望能帮助到您。
1、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1)兴起于先秦时期
①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②春秋战国: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
①艰难原因: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②发展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代“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③发展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许多商业中心
(3)隋唐商业的发展
①原因: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②表现:邸店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商业繁荣
①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业活动水陆交通的便利
②表现: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发达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
概况: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继承专卖专营的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
1、市的变迁
(1)宋朝以前
①位置和时间: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②政府监管: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③设市表现: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仅东市就有二百二十行。
(2)宋朝时期
①位置和时间: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
②政府监管: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③设市表现: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2、城市的发展
(1)北方重要大城市
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一批新兴城市
兴起繁荣的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
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1、历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1)西汉: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主要特点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控制。
(2)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1)原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2)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以上就是本期整理的全部内容了,想要了解的更多内容,同学们请持续关注本站。如果你觉得对你有所帮助,就请分享给你的小伙伴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