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历史课导入案例)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提着一包问题和资料走出课堂
历史学科基于标准的教学案例
《中美关系正常化》
燕文杨春燕
编辑朱航
2017年12月20日上午第二节,资深历史教师王秀清以公开课的形式, 本课从学生的历史讲解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培养入手,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整合学习资源; 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系统先进,紧密结合。
课前系统,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阅读材料自学,构建知识框架,整理内容,提出1-2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课堂系统关注并解决学生在课前提出的问题。
第一部分,王先生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探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原因。在学生自学和自主研究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中美各自的困难和从解决困难的角度缓和中美关系的可能性的角度,通过阅读材料,提炼材料的有效信息,找到证据解释中国《中美关系正常化》和美国《对目前形势的看法》的相关内容。两组分别代表美国和中国报道,准确的词汇和得体的外交风格尤为引人注目。在模拟外交接触和谈判后,两个团体进行了激烈的对抗和对话。通过寻找中美双方能够达成的共识和让步,学生可以从中美双方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背景原因,进而形成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历史解读素养。
第二部分,借助外交细节,说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艰难曲折。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通过阅读美国的相关信息和中国最初的缓和意愿、尼克松访华《对华政策内部评估报告》等史料,可以通过外交细节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形成无小事外交、国家利益至上等家国情怀。
第三个环节,方法引导,从动机和效果的角度看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学生接触到之前讨论的中美面临的困惑,思考在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时候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体会到毛泽东所说的“中美关系是关键,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的意思。然后,结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外交事件,从动机和效果的角度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形成从联系和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历史解读素养。
最后,通过回顾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思考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相关因素及其启示,我们认识到外交是一个国家内政的延伸,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深受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的影响,与国际形势密切相关;理解维护国家利益是制定外交政策的基础。同时要明白,外交需要高效可行的沟通渠道,外交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外交艺术,才能形成正确的外交理念。
最后,从拓展学生思维深度的角度,王老师最后给学生放了几个“鱼钩”,比如“为什么中苏关系从蜜月走向分裂,甚至相见?”“从‘反帝反修正主义’到‘美制苏联’,毛泽东是如何调试这种角色转变并向人民解释的?”,并提供相应的书籍推荐
自学自学自学,提问启动学生自我系统,回归学习原点;以问题为中心,整合资源,这堂课始终着眼于明确恰当的学习目标,以问题和任务带动学生实现目标;这门课从历史学科出发,激发学生对外交艺术和智慧的兴趣,加上课后学习的启发和指导,充分体现了超越历史学科素质、全面育人的崇高目标。
下课后,参加历史讲座的老师就班级评价进行了集体讨论。对海淀区师范学校历史特聘教师刘如明的评价最为生动简洁:“每个学生带着一个问题走进教室,一起解决四个问题,带着一包问题和资料走出教室,效果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