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课后题(赵州桥的示意图和数据简单)
高级教学法: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结论(以《中国石拱桥》为例)
【发表说明】
本文是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中的体会。
文后有王觉老师的评论,相信对各学科的教学有帮助。
课文的内涵不能一遍遍看。学生需要慢慢咀嚼,细细品味。
以《中国石拱桥》教学为例,我建立了一个文本咀嚼情境:
首先,我在ppt上展示石拱桥的形状,让学生仔细观察:
老师问:“这座桥的样子符合书上的描述吗?”
学生仔细看完课文后回答:“没有,少了四个小拱门!”
“这四个小拱门应该在哪里?”
“桥的两边!”
“仔细想想,‘双方’这个词适合用在这里吗?”
学生们认真考虑了一下。“‘两边’是指桥的两边,已经到了桥的外侧,四个小拱在桥的内侧,用‘两边’不合适。”
“分析得很好!如果不能用‘双方’,应该用什么词来表达?”
继学生产生疑惑,之后,他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中的“大桥两肩各有两个小拱”,“双肩”的表达准确而生动,成为中国桥梁学家茅以升的独创。
通过这样的语义情景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单词之间的性质和特点,并对其进行清晰的解释。
单词是句子和文章的“根”,但结合语境应该解释“文本”和“单词”之间的关系。
【王珏老师点评】
1、知识是在情境中产生的,也只有回到情境中,才能理解。
任何一门学科要想进行有效的教学,都需要创造良好的情境。这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
2、呈现知识情境,并不意味着必须要“和盘托出”
让学生多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才是最出彩的教学。
因为根据“幽默”机理"s的研究,大脑不喜欢别人告诉它的东西。
它爱它找到的结论!
幽默机制请参考:《幽默,是教师的第一助手!!》
以上述教学过程为例,
如果老师一上来,就出示真实的石拱桥图片,
然后,参照文字,指出图片哪一部分叫(如“肩”)。
这当然符合“语义语境化”的原则,学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这个方法是:"别人告知的信息",
对于这种信息,大脑一般是不会特别予以关注,的
事实上,在一堂课上,学生的大脑接收了大量信息,
绝大多数信息很难引起大脑的特别注意。
所以,对于老师希望学生理解的知识(通常是重点和难点),
简单告知,通常作用不大,
巧妙的办法是:
给学生一个“力所能及”的情境,
让学生的脑多转一转(前提是学生的脑子能转)
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观察、猜测、思考,包括学习(阅读)思维过程,
当大脑最终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时,
这种联系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虽然学生是主角,但是老师却是总导演、是编剧!
老师的精心设计才是关键!
老师的设计体现在:
1、呈现合适的教学情境
一个优秀的教学情境不仅要指向知识的本质,还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动机!
2.用问题串鼓励学生不断思考,逐步深化
最初的问题总是初步的,可以通过简单的观察、阅读和思考来解决;
然后下一个问题,然后下一个问题,
思维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接近本质和关键。
3、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确保学生始终能开展有效思考
创造一个环境,每个人都会.
让学生自学,大家都会.
提问,谁都会.
然而,在整个过程中,他们能够“恰到好处”地为学生们服务思考搭建支架,
它可以始终在学生的经验、学习和思维能力范围内,
它总是能让学生有效地思考(没有明显的停滞)。
只有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找到自己的结论!
欲学习“语义情境化”、有效提问、幽默机理等高效教学原理方法,欢迎学习王珏老师 《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方法》 网络课程,有详尽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