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中学(永嘉县罗浮中学元旦晚会)
这个广东一流的学校,曾经有过流亡兴宁罗浮办学的经历!
吴作成吴世峰
广东中原中学,现位于广州番禺市桥,原是为纪念辛亥革命先驱、粤军名将邓中原(1886-1922,梅县丙村人)而建。1934年学校在广州市文德路开学;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北移至韶关曲江何冲港;1944年冬,韶关失守,校长梁被日军杀害。1945年初,他移居广东省兴宁市罗浮市。1946年初,他搬回越秀山的中原图书馆,然后在同年8月搬到现在的地址。广东仲元中学在兴宁北部山区罗浮为期一年的流亡办学经历,不仅推动了梅州山区的教育事业,也在学校历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页。
罗浮中原中学教学场地示意图
广董重元高中(简称中原中学)是一所公立全日制普通高中,是广东省一流学校,也是广东省首批国家示范高中。
1944年底,侵华日军入侵韶关曲江县,后迁至当地省中原中学。在校长梁的领导下,师生们组织了抵抗运动。梁、长子(17岁,高中生)和许多师生在战斗中丧生,次子梁(13岁,初中生)也受了重伤(后来致残,终身坐轮椅)。战斗结束后,梁(时任学术负责人)的妹妹梁秋和,率部抢救伤员,安葬牺牲的兄弟、侄子、师生,后加入时任国民党军第七战区司令(后任校长)余汉谋的上校参谋黄仁乐。1945年正月初,他带领140多名师生(包括20多个家庭和20多个女孩)历尽艰辛来到兴宁
中原中学原校长梁去世后,接任校长的黄仁乐带领师生离开韶关,占领曲江枫溪乡,徒步行走粤东北各县,爬山涉水,南下兴宁罗浮。罗浮位于粤赣交界的深山地区,距兴宁县60公里。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安全之地,山高林密,地广人稀,交通闭塞。中原中学至此流亡,这也是他看中它的原因。1945年农历新年刚过,中原中学的师生就到了罗孚泗城。师生住宿解决后,学校立即从兴宁招收了70多名学生。外地来的有200多名,分六个层次,每个层次一个班。开设的课程与当地学校的课程相同,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绘画、公民等。高中班级也增加了军训课。第一个月中旬,学校正式开学。
校长兼物理老师黄仁乐(
中原中学办学难度很大。校办、校长室、医务室均设在罗浮市万兴刘朝臣祠堂(私塾分兴派);六间教室散落在上万兴街和仁和街的祠堂和私宅里;教职工宿舍主要位于十字街、下万兴街;学生宿舍分散在岭头街、十字街、下万兴街、东门街、尚洁;学生食堂位于朝阳门外夏杰街一家名为金扬彪的商店。这些都是租来的房子,比较简陋,分散在近1公里距离内的各个角落。老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生活都极其不方便。
教学中使用的实验仪器和材料几乎为零,甚至没有学生上课的课桌。每人只有一个矮凳,膝盖上放一块6040 cm左右的木板作为书桌。这里没有电灯。晚上,老师和学生用煤油灯或蜡烛照亮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留学生留校多年,远离家人,想家是必然的。尤其是初中生更年轻。所以,学校老师不仅仅是上课的老师,更应该是“家长”。他们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动态,努力工作。
梁秋和,院长兼数学老师(
仁和街曾经是中原中学教室里的吴佳庙、美泉宫、私宅。
由于佩服中原中学的老师比较多,除了罗浮本地的学生,还有龙川、蕉岭、兴宁等邻县的学生来这里上高中(原罗彪中学只有初中)。和他们一起来的留学生属于供应系统,自然免交所有费用。录取的本地学生不用交学费,只需要交一些书,交的费用比本地同类学校低很多。因此,当地学生珍惜在中原中学学习的难得机会,努力学习。他们与留学生关系融洽,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消息传来,全校师生欢欣鼓舞。9月开学后不久的一天,中原中学、罗浮中学、罗浮小学师生在榕树下联合召开了抗日战争庆祝大会。那天晚上,三所学校的师生举行了火炬游行,每人拿着一个煤油灯的黄色竹火炬,从榕树下的操场出发,从南门出发,经过高速公路到主街门口,回到街尾的大门,经过宜兴堂、曲江和吴江回到榕树下。一边举火一边喊口号:“庆祝抗日胜利!把日本人赶出中国! "回到原点后,师生狂欢到深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学期结束时,学校接到通知,——中原中学迁回广州,当地师生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注:吴作成(1921-2015),罗浮卫人,25岁小学教师,在中中转班,高二下学期和高三上学期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