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观后感(人民的名义电影观后感)
看完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纵观共和国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土改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反右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相继进入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权力斗争高峰。整整一代人,他们被迫放弃学业,无视正常的伦理道德,甚至投身于这种前所未有的两条路线的斗争。最终双方都失败了,老一辈革命家最终上台结束了“阶级斗争”,进入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时代。
更离谱的是,所谓向人民开放的信访机构,不仅没有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还故意设计信访办的低窗,让信访人蹲着逼你长话短说,敷衍来访者。这种做法从古至今都很少见。人民反映的不合理现象根本无法合理解决。整个社会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看似正常,但却充满了贫富不均的隐患。剧中的“116事件”,是典型的黑势力与被骗群众的冲突。
一部电视剧引起了全社会对腐败的关注,也让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反腐?
对于官员来说,反腐是一场“如何用好权力”的较量。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但往往由官员直接行使,腐败是滥用权力的结果。最简单的理解,反腐斗争就是让官员敬畏、对待、用好权力。剧中经常有一句话,“官有多大?”钱是多少?做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过去老一辈的革命家们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了一辈子。这是一种崇高的信仰。陈岩的革命记忆给了高级干部一个很好的教训!对今天的官员来说,这是最好的提醒。在和平发展时期,党员仍然要保持最高水平的信仰。做人的底线是什么,只是老百姓的雷池。剧中的高官总是以做人的底线来谈事情,可见他们的政治境界下降了多少步。
荆州市委书记李达康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典型官员。他根本不关心人,他只关心自己,关心自己能不能做出让上级满意的成绩,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在处理大丰厂股权和厂房拆迁的问题上,很明显政治代法凌驾于法律之上,几乎酿成大祸。省纪委书记田深知像这样的干部必须接受监察机构的监督,于是他派刚正不阿、敢作敢为的吕州市委书记易去学习担任荆州市纪委书记,以便互相监督,防范错误。那么,这个纪检制度真的比法律更有效吗?
在电视剧的结尾,李达康和伊雪的对话发人深省.
李达康为:“老易!你怎么这么偏执?你说的没错,但是荆州的反腐工作不止一项。一切都很复杂!883万人想生存、想发展、想找工作、想吃饭、想安全。我是第一责任人!老易,你知道吗?今年我市GDP大幅下滑近三个百分点,制造业举步维艰。四个长途投资人不仅涉及数百亿投资,还涉及近10万人就业!”
容易学会放下筷子:“我才上任几天,不到十天?连五队的人都没认出来,办公室的椅子还没热。这样对荆州的经济发展有影响吗?”
这样的对抗导致了上面的对话,同行监督能否解决权力控制法的实际问题?即使有勤勤恳恳的纪检干部,也很难监督李达康的领导。这个领导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制度的必然产物。他们身居高位,早就习惯了权力的任性.
最后引用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一段话。“最严重的腐败不是贪了多少钱,而是人的堕落和人心的丧失。”《人民的名义》是一个艺术现实,我们需要直接面对现实和问题,就是人民渴望政府官员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做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