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教育 > 钱江学院教学在线(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停招)

钱江学院教学在线(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停招)

高校帮助|杭城高校将“非遗”融入课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12月23日,由杭州市教育局主办、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杭州市属高校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成果展暨教学研讨会展在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杭州万向职业学院五所高校带来了各个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成果,吸引了很多师生,展览现场非常热闹。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成果展示

近年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传承与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高校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和传承

2012年,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西溪地方特色,利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将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工作。

2013年,杭州万向大学将国家级非遗项目“杭州雕版印刷技艺”“五常十八般武艺”和省级非遗项目“西溪小花篮”等课程作为具有学院特色的公开课,并将其纳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它把非遗传的人引进学校,建立专门的工作室,开展“非遗入校园,非遗入课堂,非遗入课程”。目前,杭州万向大学已经培养了400多名相关人才。

杭州万向大学非遗基地负责人尹睿表示,这三门特色的“非遗”公共选修课主要面向但是想选上也是有难度的.大一大二学生。“我们将进行面试,看看学生是否热爱非遗文化,能否坚持学习。”在过去的两年里,这三门课程一直很受欢迎,选的学生特别多,有的甚至要在10人里面选1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成果展示

比如《五常十八般武艺》这门课就特别受欢迎。尹睿说,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口传心授,手把手教,因此三门课都是不超过20人的小班化教学,但是由于“五常十八般武艺”太受欢迎,开了个40人的大班。“五五十八式”武术班的学生在许多省市传统武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杭州师范大学于2006年建立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基地自成立以来,积极与浙江省文化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

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推出新的培养方案,将“非遗留”纳入课程体系,为所有学生开设选修课。其中,书法艺术和古琴艺术近几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成果。

杭州师范大学胡明海老师表示,书法方面,学生书法作品分别获得2013年、2015年浙江大学学生艺术展四项一等奖,2016年全国竞赛一等奖;在古琴方面,学校的大叔和国乐班古琴合奏队获得了2015年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和2016年第二届“白元杯”古琴邀请赛优秀奖.

按照胡老师的说法,这些课程基本上是主干课程和次要课程的结合。比如理论和鉴赏是主要课程,技能体验是30人以下的副科。除了提供课程,例如杭师大还有非常丰富的“非遗”社团.范晔戏剧俱乐部定期开展社区活动,并进行越剧的特别演出;活动在传承泥金彩漆的作坊里进行。不仅如此,学校还引进了皮影戏和婺剧等,传承“非遗”文化,以文化育人,深受学生欢迎。

其他市属高校也对非基因教学的各个领域进行了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一江串百艺”项目组开发的“竹伞”获“IF”和“红点”奖,产品被中国伞业博物馆收藏。团队研发的龙泉青瓷“吉祥如意尊”入选G20杭州峰会国家礼品;

杭师大钱江学院"s陈设设计专业专注于传统工艺的传承,开设相关课程保护和传承杭绣;

与西樵印刷社合作,以“道”“气”“术”三位一体为重点,聚集高等院校、企业、非遗传传承人等多种力量,创办了石刻等5个非遗项目.

这些大学在非物质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研讨会

杭州市教育局毛为民在展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市属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学工作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他指出了两个关键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一,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二,必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

此外,围绕这两个载体的建设,副主任毛为民提出,一个是文化育人,一个是工匠精神。

应该有更多的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面向广大学生,将非遗传承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让更多学生学习非遗大师精湛的技艺,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如果觉得本文不错,推荐分享到朋友圈哦!

中国教育在线

监制:吴文建 余新花编辑/制作:白羊帮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ABC留学网提供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jumpabc.net/zaixianjiaoyu/25731.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