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厄泼赖(泼赖)
说《读书》 |王蒙:永远《读书》
永远的 《读书》
文|王蒙
一开始我说想写“我和《读书》”。为什么感觉这个题目写了很多遍?
我要写一百遍。想起80年代初《读书》出现的那一幕。冯戴逸老师让我写一篇文章,然后主管董秀玉出现了,然后吴斌等人笑得很大声宣传我的文笔。《读书》的创刊号上,有我关于“少干活”《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话。
然后来了文章《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影响很大。特别是受到夏衍的旧批,他也被列入“挑战鲁迅”的行列。鲁迅说慢慢来。鲁迅哪里说过永远不要实行?从1926年到1980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减速到社会主义中国,又减速到四个现代化时期。必须减缓几千年。鲁迅知道,他能不难过吗?而且,奥运会一开,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我们央视屏幕上没完没了播放的大标语就是英文原版的“飞儿祷文”!
然后就是我们关于“作家不是学者”的说法。无非是提高作家的学识和思想,据说王提倡作家的文人化和文人化。我了解到,当思想与群众结合时,群众的口头沟通会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同时,他们可能不再关注思想的初衷和初心。学业上忘不了自己原来的心。
后来《读书》编辑部让我做一个关于“读书结”的专栏。聊《红楼梦》,李商隐,zhdanov,电影《女人香》和《雨人》,还有文字和“粥”,很有意思。真的开心,开朗,幽默。当然,我不禁要提到伟大的沈。他是《读书》和三联的宝宝。还有樊勇,他是个阅读天才。他教我“今天的书,今天的完成”的阅读方法,让我完全沉浸其中。在夏衍,有一副“饭用饭用”的对联,我说的“伸书摆书”是对的,但是字不扁,香港有朋友说我右不稳。不稳定,反正比我稳定,而且比我更不稳定,其他下联一直没出来。
也许更有分量的是关于胡乔木、丁玲、周扬的文章。说到胡乔木的纪念文章,我不禁想到吴斌给了我文化自信。她毫不犹豫地说:“你会写字!”
也许这篇文章的标题应该是“《读书》说:‘你可以写!’”黄的这三个字,给撸了不少的权力。先生们,让我冷静一下。是不祥之兆。谦虚使人进步。只要你不交税。
没想到,在和《读书》走了40年后,《读书》的第二个印章上出现了“后脑勺”一文。考虑到补充文字叫“举报屁股”,那么《读书》的第二个印章呢,不妨叫后脑勺。
想想《读书》,刚出版的时候,我还在发呆。有久违的书生气息。它的寿命很长,虽然有过经验教训,风雨磕磕绊绊等等。当初积极布局的吕叔湘、黄裳、张中行、新丰年、龚育之、兰英年、李泽厚、刘再复,一个个都去世了,其他的也渐渐变得稀少。我还是陪伴,写作,坚持。从《读书》开始,我们不仅可以获得对书籍的兴趣,还可以获得对思维的奇妙理解,对生活的厚朴,对运气的力量,对生活的皮肤,对一切的快乐,对迷茫的快乐,对与时俱进,拥抱时代的快乐,对书籍和阅读的强大生命力。
坚持读,坚持读《读书》,永远做好《读书》。《我与〈读书〉》是我们的好朋友和伴侣。
(本文原发表于《读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版)
*王蒙,1934年10月出生于河北南皮,曾任文化部部长、艺术研究院院长。《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1980年第1期)、《一篇〈锦瑟〉解人难》(1990年第7期)、《悲情的思想者》(2004年第11期)、《触屏时代的心智灾难》(2013年第10期)等发表文章于《读书》,并设立“我想学习”专栏。这几年,我和康小玉合作过封二伯”,
还在邮局买《读书》?现在有新方法了~请看——往下看
四季更替,伴《读书》
微 信 订 购
微信读书书店
或者
转到商店主页
邮 局 订 阅
国内统一序列号CN11-1073/G2
国内代码2-275
外码M168
邮 购
读者服务热线:
邮购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夏光莉9号B座
《读书》邮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