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教育(山东华文教育)
|
|
中文老师给学生讲中国历史。 (图片由李佳瑜提供) |
1月24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谭天星发文称,分布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万华侨华人是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共赢的重要资源和力量。长期以来,他们一直积极传承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友好交流。海外华人在世界各地设立的两万多所中文学校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
走出去,走进去。“我想尽我所能为中国教育提供一些帮助。这是我从事语文教育的初衷。”菲律宾红烛华人教育基金会顾问委员杰森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海外华人学校和华人教育机构遍地开花,不断吸引世界的目光,海外华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
2003年,杰森去菲律宾当中文老师。2007年,我又去了泰国,投身于当地的华文教育。之所以下定决心投身于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个人觉得中国教育还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杰森承认,大部分华侨学校都是华侨自己办的私立学校,80%都面临着经费不足、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优秀汉语教师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中国教育的发展。
“虽然海外对中国教育的需求很大,但教师短缺仍然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最大困难。”华侨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播合作创新中心主任贾一民表示,目前,中国教育正朝着年轻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华侨教育需要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
“华侨教育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不可能简单地把国内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搬到国外去。”杰森说,泰国良好的汉语教育是由于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宽松的国家政策。
传播文化,制作中国名片“和很多海外华人一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充分感受到中国人的魅力,感受到祖先的智慧和民族的力量,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住在英国的陈运霞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深知学习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对海外华人的重要性。
“我孩子最喜欢的故事是《孔融让梨》。他学习了中国人尊老爱幼、谦虚有礼的传统美德。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成长。”陈运霞说。
语文教育是一项“保根工程”,是培养后代、持续发展的大事。然而,许多中国孩子正处于“说,不写,听,不读”的阶段。为了让“华二一代”和“中国三代”热爱和继承中华文化,很多家长会让孩子参加“寻根”活动。通过对家乡文化的了解,让“中国”这个词在他们心中生根成长。
贾一民指出:“海外华人越来越意识到,学习汉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华文化。中国文化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灵魂,是他们的梦想。通过中国教育讲好中国故事,海外华人可以提供很多东西。”
中国教育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海外华人的支持和中国教师的贡献。北京汉语言大学教授李佳瑜表达了许多感受:“在20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有过无数令人感动和难忘的经历。中国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弘扬中国文化,培养具有中国文化气质的人。”
"在北京吃饭的时候,一个美籍华人学生突然在墙上发现了倒过来的‘福’字,非常惊讶。他视而不见的东西在这个时候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得到答案后,微笑。”李佳瑜说,有一次他来中国
讲故事要因地制宜。“要想把中国故事讲好,不要用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方式告诉别人,要用别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杰森说,光有热情和毅力办好语文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有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展示中国文化的美。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教育资源的丰富,中国教育打破了书面教学的局限,为海外学生感受中国的魅力提供了新的途径。
据杰森说,由于泰国交通发展相对落后,学生对中国高铁的发展不感兴趣,因为他们“不了解”、“不喜欢”。然而,当高铁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呈现给他们时,一些学生惊叹不已,另一些学生欢呼雀跃,希望有机会体验中国高铁的舒适和便利。
“你会发现留学生对中国的印象是逐渐立体的,不仅仅是唐宋诗词、武术、京剧等等。”杰森说。
对此,李佳瑜说:“语文教育除了注重语言文化教学外,还要注意其他问题。例如,结合当地中国社会的特点,中国教育在居住国文化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应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