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用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电影香水)
精神分析——无意识与压抑理论
精神分析也被称为心理动力学。它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石,其影响不仅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而且对整个理科研究领域乃至西方文科研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可以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无意识和压抑理论。精神分析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作为所有有意识的行为,基础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人的精神生活主要由三个层次不同的部分组成,即意识和无意识,其中很小一部分是前意识。
无意识在中国也被翻译成潜意识。无意识这个词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某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二是人们在有意识的意识下有潜在的心理活动。无意识作为后一种含义,包含了人类社会伦理和宗教法律所不允许的与各种本能相关的各种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和欲望。它也是过去经验的伟大宝库。这些不满足的情感体验、本能欲望和冲动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却不愿意安安心心地待在那里,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行动,不断寻找出路,追求满足。
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包含着可以回忆到意识中的内容,即回忆之后可以记住的经历。可以说,概念暂时不属于意识,但可以随时成为意识。
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的相关心理部分。这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并不十分重要,只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有限的外显部分。弗洛伊德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认为心理活动的意识部分就像一个冰山露出海面的小山尖,而无意识则是海面下看不见的巨大部分。
人的心理活动在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前意识和意识虽然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前意识和意识之间转换内容是非常容易的。无意识部分很难进入意识。意识中似乎有一种阻力,起着“检查者”或“看守者”的作用——阻止无意识中那些造成创伤性体验、不良情绪、为社会道德所不能接受的内容进入意识部分,从而将意识与无意识完全隔离。
然而,无意识中的各种本能冲动、动机和欲望总是活跃的,有时甚至是紧迫的,并努力在有意识的行为中表现出来。但是,因为它是一种社会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能容忍的冲动,当它出现时,就会在意识中唤起焦虑、羞耻和内疚,并加以抵制和压抑。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动机都是向上和向外的,而意识施加相反的力量,向下和向内施压。这叫压抑。
压抑的功能是保存和隐藏主体的经历和记忆,防止它们出现在意识中。但这些东西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潜伏和活跃着,并在压抑的作用下存在于无意识之中。
阿根廷精神分析学家霍达拉教授曾举例说明抑郁症的作用。她说:“如果你的眼睛出了问题,带一副太阳镜,这样别人就看不见了。这时,抑郁症在这里起了作用。遮了又遮,我不想让别人看到,却引起了别人的猜想——这个人大概是怕光怕阳光;可能也猜到是眯着眼还是她只是哭了,不想让别人看到哭肿的眼睛。墨镜在这里是为了掩盖一些东西,也就是隐藏在它们背后的东西。这就是压抑。一方面是隐藏,另一方面是暴露;一方面是隐藏,另一方面是暴露。压抑永远不会让被压抑的东西消失。这些事情会以梦境、口误、笔误、记忆错误等形式出现。而病态的抑郁则可能导致精神疾病——也就是以神经症的形式出现。
弗洛伊德本人对意识、无意识和压抑之间的关系做了如下意象解释;我们把无意识系统比作一个大前庭,在这个大前庭里,各种精神冲动作为个体存在,相互摩擦肩膀和肘部,聚集在一起。从这个门厅到另一个较小的房间,像接待室,意识生活在这里。但在两个房间之间的门槛上,有一个看管人:他传递个体的精神冲动,对其进行检查,如果得不到他的允许,他不会让其进入接待室……无意识前庭中的冲动是住在另一个房间的意识所看不到的,所以他们当时必须继续无意识。当它们已经成功地向前推进到门槛,但被守护者送回时,它们就不适合意识,所以我们称它们为压抑。然而,那些被看护者允许跨过门槛的冲动不一定会变得有意识;因为只有当他们成功地吸引意识来看他们时,这种情况才会发生。因此,我们称这个第二个房间为前意识系统。对于任何个人的冲动,压抑在于无法通过守护者从无意识系统进入前意识系统。
弗洛伊德在1923年末出版了《自我与本我》一书,进一步用自我和超我取代了“看守者”理论,从而确立了他的人格构成理论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