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数学思维(数学思维加盟排行榜)
学龄前教孩子用这三种方法数数,孩子就会爱上数学,形成数学思维
专家证明,幼儿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人生命运,导致幼儿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各种机构层出不穷,层出不穷,家长们也为提高孩子的各方面能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最近在一个学前班妈妈群里,和其他家长聊天,有家长反馈:她的孩子能从1数到100,但连简单的计算都不会。例如,给了孩子们一个问题。羊圈里有两只羊,但是两只羊被关在里面,农夫带走了另一只。现在还有多少?结果孩子糊涂了,解释了很多遍,孩子就是听不懂。
其他人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人提出,教孩子数数之后,孩子反而显得笨。在计算的时候,他们经常数数,经常漏数。
其实这些家长在教孩子数数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利用孩子的机械记忆,甚至把数数变成顺口溜。孩子只记住数字的顺序,不形成数学思维,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而且,孩子很容易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怎样才能教孩子数数,让他们学会数字,爱上数学?在此分享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教孩子数数
一、生活中的数字
在传统教育中,父母教孩子一句一句地数数,甚至用一些顺口溜来帮助孩子记忆。很多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从1数到100,其实并不代表什么,更不代表孩子很聪明。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学龄前儿童的思维能力达不到复杂计算的水平,不断重复确实能让儿童记忆,但不能理解其本质,因此会出现会议次数数不清的现象,甚至会有变得更“笨”的感觉。
教孩子数数,要注意生活的运用,利用孩子经常经历的一些场景。例如,孩子们喜欢吃草莓。我们把草莓排成一排,让孩子数数;比如儿童积木和玩具,我们也可以堆成一堆,让孩子数一数.如果我们教孩子们数数,他们会感到有趣,并理解数字的含义。
二、数与量的对应
很多家长在教孩子实物数数的时候,为了方便孩子理解,经常会用“a”这个单位。比如一块饼干是对的,一只狗几乎听不进去。但所有物品都用“a”会妨碍孩子对数字的理解,比如一双筷子,一根香蕉,一盘葡萄。孩子应该怎么理解?
所以这个时候不要省事,多带孩子去了解不同的量词,让孩子把数和量对应起来,了解数和量的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数学思维。
三、循序渐进
教孩子数数不能贪。我们需要按照孩子的认知规律去做。比如2岁的孩子基本看不懂100以上的数字。如果我们分阶段教孩子,他们只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里整理一下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数字认知水平,供大家参考。
1-2岁:教孩子5以内的数字,但不要向孩子强调数字。因为孩子不懂,我们可以让孩子体验量的变化,比如饼干,一个一个给,一个一个喂,让孩子感受量的变化。他们能不能说出数字并不重要。
2-3岁:现阶段,不建议让孩子唱数字。而是建议用孩子经常玩的玩具来引导孩子认识数字。也建议数量限制在5以内,比如儿童积木、汽车、娃娃等。这样孩子们就可以数他们有多少,或者建一个停车场,或者堆积木等等。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这样孩子们才能从多个角度理解数字和数量。
3-4岁:建议孩子们应该理解从1到10的数字,并在数字和数量之间建立系统的对应关系,这样他们就可以区分数字和对应关系
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教一些简单的计算,计算教育也要实物演示,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加减的概念,比如一堆糖,加一块就是加,组合两堆也是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减法要在后面教,因为孩子在心理上不愿意被剥夺自己喜欢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