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苏杉杉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武汉华夏工学院:创新驱动多元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龙康,15级机电专业学生,独立设计专利项目,手环式静音闹钟,获企业资金投入20万;近三年来,汽车工程学院的学生获得了汽车后视镜折叠装置等24项专利,引起了许多企业的关注.近日,武汉华夏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李凯在总结学校近年来的创新项目成果。据统计,2008年以来,学校获得专利项目319项,涉及机电、机械、汽车、家居生活等多个方面。
大学一直大力倡导师生自主创新。2016年5月,学校率先在湖北省民办高校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将创新工作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大力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创新教育,支持学生参加竞赛,组织创新实践活动。三年来,在创新创业方面投入了约1000万元。
“为了创新和发明方便师生,学校所有创新基地和实验教学平台都向师生免费开放。”李凯表示,硬件设施是创新的基本保障,学校设立了1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总面积6800平方米,对在校学生开放,毕业五年内开放。比如艺术传媒学院开设“1957设计中心”进行个性化产品设计;机电工程学院开设了“3D打印技术中心”,用于创新竞赛的制作。
学校还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为了鼓励学生多创新,学校建立了学分转换制度,即学生参加科研学术活动、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竞赛三大类共29项创新创业活动,可以获得素质拓展和创新创业模块学分。学校还设立了“创新奖”,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等实践活动,个人成果最高奖励学生2万元。三年来,学生共获得省级以上比赛589项,共计1468人次,获得专利127项,发表论文21篇。
15岁的魏新杰是机电学院机电工程专业的学生,一直被誉为“发明王子”。在校期间发明了新的多功能衣物烘干系统和智能光电锁,目前正在申请其中三款。尝到了创新的甜头,他带领团队成员发明了智能快递系统、智能快递柜、多功能行李箱等四款产品,全部由企业投资量产。
浓厚的创新氛围让老师不甘落后。近年来,杨文迪完成了自动出筷机、缝纫机自动加油装置、环保船等10项发明。并为多家企业担任技术顾问,曾指导学生获得8项省级机械创新竞赛奖项。
学校还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姬怡、丽贝卡等18名教师入选国家和省级创新创业导师数据库。三年来,邀请2015年央视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周涛教授、武汉市科技局副局长赵峰进行创新型教师培训。全国政协委员史文贤,全国人大代表蔡学恩,全国律师协会外籍首席律师何荣等83名创业导师为中国律师协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在校期间的一系列创新发明给了我更多的机会。"毕业于汽车工程学院的李冯说,他现在是学校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研发项目组的成员。机电专业学生程承担学校师生知识产权转化的例子也很多。近三年来,以专业为基础的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学生比例平均增长19.5%,位居同类高校前列。(张莉谢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