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线教育 >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500字左右)

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500字左右)

袁隆平背后的故事:早年被称为科学骗子,差点放弃研究杂交水稻

袁隆平背后的故事:早年被称为科学骗子,差点放弃研究杂交水稻!

1949年,19岁的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学习遗传育种。当时他父母极其反对,但袁隆平坚持自己的意见!

袁隆平是一个在城市长大的孩子。他从未见过农村最真实的一面。他入学后,经常跟着老师去农村实习。他发现农村还有很多人吃不饱,这让袁隆平感到很不舒服。

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安江农校任教,激情报国。袁隆平希望找到增加粮食产量的方法。当时全国掀起了一股‘嫁接’热潮。许多学者认为通过“嫁接”培育新作物是正常的出路。但是,虽然通过‘嫁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但并不能改变这种作物的本质,下一代粮食仍然是普通作物。

所以袁隆平打算学水稻遗传学,一有时间就去地里找壮苗。1960年7月,袁隆平和他的学生在学校的实验田里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水稻。当时他一个人给水稻做标记,然后每天去田里看水稻的生长情况。水稻收割后,第二年他独自种下了水稻的种子。

可惜这些种子生长不均匀,没有一粒水稻能比得上原来的母本,这让袁隆平十分不解。经过几次研究,他认为原种水稻应该是基因不同的杂交水稻,所以有这么多‘后代’。

袁隆平发现了杂交水稻的优势。他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但周围的人不理解他。他觉得自己每天都蹲在地里,一点也不像个学者,甚至有点紧张。

长期的农业研究让袁隆平看起来像个老农,前女友因为一些特殊原因离开了他。虽然袁隆平很伤心,但他只能尽力去研究杂交水稻,这让袁隆平直到34岁才结婚。

1964年,在袁隆平的稻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普通水稻是雌雄同体,可以自我繁殖,而‘雄性不育株’只能和其他水稻一起繁殖,长得比普通水稻好。经研究发表论文,得到国家科委第九局支持,袁隆平非常激动,开始了杂交水稻的培育计划。

袁隆平良种培育计划正在稳步推进,但1968年发生意外。当时,袁隆平像往常一样来到地里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他到了外地之后,眼前的情况让他觉得自己被雷击中了。700多株最初用于种子培育的“雄性不育植物”的幼苗在一夜之间拔了出来。这些幼苗是袁隆平四年精心培育的结果,现在全部拔光,意味着一切都是徒劳。

袁隆平虽然报了警,但始终没有找到凶手。之后,袁隆平回国,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几乎放弃了对杂交水稻的研究。然而,袁隆平很快就恢复了元气,但这次事故让袁隆平有点害怕,所以他打算出去寻找在野外生存的雄性不育植物。

从1968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学生走遍了海南、广东、云南等地,却没有找到合适的‘雄性不育株’,这也让袁隆平饱受非议。当时很多人认为他是在浪费国家资金,他的研究一文不值,甚至有人说他是科学骗子。

面对外界的批评,袁隆平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这期间,他也经历了各种磨难。他在云南遭受了7.2级地震。他在路上没有合适的饲养设备。他只能把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让水稻发芽。多年的人工发芽工作给袁隆平的腰椎造成了问题,但他依然乐在其中。

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同学在海南发现三个野生稻品系,并命名为‘白烨’。第二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种下了这些野生稻的种子。新水稻的茎粗,远比普通水稻高,但袁隆平在收获时感到惊讶。

这些水稻产量极低,但秸秆长得很好,意想不到的结果几乎让上级领导决定停止‘杂稻’的研究。

1973年,袁隆平换了一种水稻进行育种,实验结果终于成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中国引起轰动,从此正式面向全世界。到目前为止,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亩产已经超过2000公斤,这是一个农业奇迹。

2007年,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在颁奖仪式上,美国科学院院长、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塞罗纳向袁隆平致敬说:

袁隆平老师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粮食增产解决了世界每年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虽然袁隆平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但很少有人知道袁隆平背后的故事,更不用说他在研究上付出了多少努力,遭受了多少批评。

时至今日,袁隆平依然致力于研究。虽然他今年90岁了,但他从未想过退休。他想继续为国家做贡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ABC留学网提供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jumpabc.net/zaixianjiaoyu/21996.html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