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统训练(感统训练项目包括哪些)
随着信息获取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家长们对小孩感统失调也有更多的了解,注意力不集中、身体协调性差、方向感差、容易写错字......
这些都是孩子感官不平衡的表现,不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反而越来越严重。
有感觉障碍的孩子要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感觉训练,才有机会提高。任何一个幼儿时期的孩子都必须靠感觉来学习,这样大脑才能有效地发展完整的思维能力,产生自发的、自动的学习效果。
但是所有感觉系统的发育优势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感觉训练越早越好:
0-3岁是感觉训练的初级阶段;
3-6岁是感官训练的黄金时期;
6-9岁是感官训练的补救期;
9-12岁是感官训练的拯救期。
感觉统合训练的原则
感觉统合训练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贯穿于感觉训练的全过程,对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促进作用。
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
1、尊重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
感性训练要遵循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项目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参照其他个体的发展水平和综合表现逐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2.理解、尊重和支持孩子的差异发展
老师和家长都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差异和个性化发展,这是感官训练的基本要求。
3、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
只有尊重和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孩子是感官训练的主体,而不是老师或家长。教师的作用是合理规划和设计方案,创设培训情景,评估反馈,提示和启发。教师一定不能在感官培训班中占主导地位,造成培训偏差。
4.从孩子的角度看训练中的问题
“共情”就是以孩子的兴趣和接受度为第一要素。培训教师一定不能从个人喜好或成人角度看待孩子,要以孩子为中心,动态调整培训的强度和难度。
递进原则
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短期内没有效果,需要持续渐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内容
从单领域到多领域,从专项培训到综合培训。
2,训练过程
从被动训练,辅助训练到主动训练。
3,训练难度
由简单到复杂。
4、反馈内容
从单次鼓励到综合评价,更要注重细节的观察。
主动性原则
强调儿童在训练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避免训练时过度保护,利用情境主题充分调动训练儿童的参与意愿。
针对性原则
有针对性的培养孩子的团结意识,包括问题评估的针对性、培训方案、评估反馈,实现学员的动态评估和调整。
游戏性原则
进行感官训练时,训练器材可以作为玩具。每一种装备都能创造出灵活有趣的玩法。将训练融入游戏是感觉训练的特点,也是吸引孩子参与的主要动力。
感觉整合是所有能力的基础。从小帮助孩子训练感觉统合能力,是比物质更重要的礼物,也是父母最明智的选择。而这份礼物足以让孩子受益终生。
木苗致力于0-14岁儿童感觉统合和能力提升的训练,包括注意力、记忆、观察、空间知觉、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视知觉统合和听知觉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