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弦定理公式_余弦定理公式及其变形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时间为12月中旬,考试时间为2018年1月6日-7日。
边肖为广大考生编制了教师资格证数学教案模板:“余弦定理”,适用于所有参加2017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全国统考面试的考生。
1.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余弦定理》第一节是必修5第一章。必修4中的正弦定理和任意角、归纳法和恒等式变换以前都有研究,这为后面三角函数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是解决斜三角形及其应用相关问题的重要定理。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边”和“角”的相互转化,从而使“三角形”与“几何”相关联,为寻找与三角形相关的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和证明三角形中的相关方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和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点和原有的知识水平,我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和技能:
掌握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利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斜三角形的过程和方法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应用余弦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和认识世界;通过本节的应用实践,可以了解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三)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利用余弦定理探索任意三角形的角点关系,解决与之相关的计算问题,利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有:灵活应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的关键是灵活掌握和运用余弦定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为了明确重点难点,让学生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来说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2。谈学习情况
从知识层面讲,高中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掌握了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从能力上看,学生掌握了利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斜三角问题的技巧。从情感层面来看,学生对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有相当大的兴趣和热情,但他们在探索问题和合作交流能力上的发展不够均衡。
三、谈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实施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计划在以下五个环节开展课堂教学:
环节复习与介绍
由于这节课是余弦定理的第一节课,我将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前一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余弦定理的内容和公式,并让学生回忆公式推导的思路和方法,以便他们进行核对。
link应用的例子
在这个链接中,我将给出两个典型的例子
如图所示,△ABC的顶点为A(6,5),B(-2,8)和C(4,1),求(精确到)。
已知三点A(1,3),B(-2,2),C(0,-3),求△ABC各内角的大小。
用余弦定理求解斜三角形来分析解释这两个例子;本节课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并通过解决典型例题,提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计算能力。
link [13]练习反馈
练习b组问题,1、2、3;练习组1-1A、1、2、3
在本节课中,我将要求学生做黑板上的练习,并检查以下学生在此期间的练习,以纠正和解释它们。通过课后习题的解决,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会话总结归纳
在本次会话中,我将采取和老师同学一起总结,互相交流,不断完善的方式。首先让学生总结余弦定理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然后和老师、学生一起改进,总结出余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1)知三面,求各角;了解两边及其夹角,找出第三边和另外两个角。本节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知识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课后链接作业
必考题:练习1-1A、6、7;练习1-1B、2、3、4和5
选做题:习题1-1B组7,8,9.
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将作业分为必做练习和精选练习,要求所有学生完成,而精选练习则要求有余力的学生完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5.板书